• 学术交流

  • 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正文

学术报告: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微观机制

发布时间:2025-04-16 发布者: 浏览次数:

报告题目: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微观机制

报 告 人:车仁超 教授 复旦大学

报告时间:2025年4月22日 9:30-11:30

报告地点:青山校区碧园会堂

主办单位:雷火电子竞技平台、先进耐火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

报告摘要:

近年来,5G/6G高频通讯、无线互联、毫米波、电磁防护、隐身伪装等领域快速发展,对高性能电磁波吸收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。自1997年以来,本团队连续研究磁性吸波材料与物理机制,提出若干增强磁性金属高频性能的新机制,包括:纳米化、粗糙化、边缘化等等,主要进展包括:(1)碳基电磁波吸收材料,实现微区的电磁协同,Adv. Mater.16, 401 (2004)论文已被他引2000多次,为吸波材料领域引用最高的文章;(2)基于铁钴镍合金、设计并制备了多种磁核壳型吸波材料,并阐明了磁微球表面粗糙化,增强低频吸收的表面增强物理机制,Adv. Mater.28, 486 (2016)论文已被他引1700多次;(3)构筑“电磁、磁磁”耦合型、核壳吸波材料;(4)表界面对磁畴演化的约束及其在电磁温多场下的响应行为;(5)多级介电材料的界面极化机制与材料设计。上述结果依托于自主研发的洛伦兹透射电子显微镜附件。

报告人简介:

复旦大学教授,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,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、2020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、2024年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、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常务理事、中国晶体学会常务理事、中国超材料学会常务理事、上海市显微学学会副理事长。主要研究领域为磁性物理、电磁波吸收材料、半导体超晶格、储能材料的微观机制、原位电子显微学等,以通讯/第一作者在Nature、Nat. Commun.、Adv. Mater.等期刊发表国际学术论文400多篇,他引约4万次,含85篇SCI高被引论文,H因子98,授权(申请)国家发明专利38件。主持2项装备重大项目、4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、国家仪器制造重大、基金委重点等10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。入选2019年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、上海市曙光学者和浦江学者计划等人才计划。2019~2024均入选科睿唯安、爱斯维尔全球高被引学者,获得2008年Thomson Reuters的“中国卓越论文研究奖”。


下一条:学术报告:创新生态的全球博弈:荷兰、美国与以色列的启示

关闭